English

春逝:在传统断裂的人脉中

2004-08-07 15:39:00 来源:博览群书 刘 宏  我有话说

故事梗概:

电台主持人恩素是一个离婚的独居女人。录音师尚优和家人住在一起,奶奶、父亲还有姑姑。年纪很老的奶奶早年被爷爷遗弃,却一直不肯面对这个事实,一厢情愿地相信爷爷将会回来。尚优和恩素一起去外景地录制节目,在优美的自然以及一起工作的过程

中,他们开始相爱。然而不久以后恩素遇到一个音乐家,加上一些难以说明的原因,不期而遇的爱情渐渐消失。当下一个春天开始,恩素想起尚优,找到他,却发现一切都不再可能继续。

有许多爱情都和梦境一样,最后是会破灭的,尚优所遇到的是冬天里相遇、春天里开始,下一个春天已经彻底结束的一段。

奶奶已经老得有点糊涂了,老是看一些和她差不多老的照片,她还告诉尚优说,照片里一个年轻的男子是她的新郎。尚优给奶奶看爷爷年纪大的时候的照片,说这是爷爷。奶奶夺过照片,问那是谁?她不认识。奶奶还把爷爷年纪大的时候的照片扔到一边去。奶奶真是老糊涂了。

爷爷早就去世了。而且爷爷去世之前,已经有了外遇,不要奶奶了。奶奶应该知道,但是她似乎不愿意相信,看起来她好像是认为爷爷出门远行,一直没有回来。奶奶始终都相信爷爷会回来的,所以就常常坐在车站里,等那些开过来的火车。

爷爷没有等回来,来了另一个奶奶,她管奶奶叫姐姐;奶奶却不愿意见她,仓惶地躲到里面的房子里;姑姑大声问奶奶,为什么不敢见,做错事情的又不是你。奶奶就是不出来。另一个奶奶过了一会儿就走了,她走得好快好匆忙,不知道她来究竟要做什么。奶奶也不愿意知道,她甚至不愿意面对。――那是爷爷的外遇,姑姑说。

没有人去关心为什么奶奶不肯见她,反正奶奶好像老糊涂了。

爷爷当然是等不回来的,最后奶奶也要明白;她对尚优说,女人和车一样,离开了就不再回来――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奶奶很老了,她不能够再等下去。

奶奶的离去只是奶奶自己的离去,一切都在安静的气氛中进行,这个结束犹如一个极其郑重其事的仪式。除了我们,再也没有人见证――一只红木衣柜的抽屉被轻轻拉开,里面有一个整洁的衣包,奶奶打开那个衣包,里面有一件粉红色新衣服。衣服应该很有一些特殊的意义,一只苍老的手反复地抚摸着这件衣服,好像抚摸着一个梦境:奶奶关于早就离去的爷爷的所有想象都是她的梦想。她守护着这个梦想,拒绝所有外来的消息,不让它们来破坏它。奶奶始终都在等待,她去车站等待爷爷,她有时候要去寻找什么,在寻找中走失了。在不断的等待和寻找当中,奶奶从前的梦想好像可以再度变得圆满起来。

我们看见奶奶穿上这件衣服,打开阳伞,走出小院。她回头来张望;她一定知道这次走了就不再回来。她张望,好像被照片记录下来的很久以前曾经张望过的那样。这一次,她真是要离开了,这所小院子,不再是她的生活的一部分了。

奶奶一定要走开,好像去追随什么,因为留在家里,她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离开。虽然她的孩子都和她住在一起,可是他们所有的人,到了这样一些时刻,都是孤零零的。

其实爷爷早就走了,对奶奶也很好的爷爷最后死在别人的身旁。现在,奶奶也死了。

在那些正在慢慢被人察觉的已经过去的岁月里,即使是两心相悦的情感也是不能够直接表达的。那个唱了六十年阿里郎的老爷爷,对着城里来的电台节目主持人,恩素和尚优,说他从来没有和太太一起唱过歌,因为在从前,和自己太太唱歌是会遭到嘲笑的。这一次他们一起唱起来,歌声悠扬,两个老人,一起唱歌。话筒把他们的歌声录下来,他们再也不会遭到嘲笑了。那些传唱至今却改变不大的歌曲被他们合唱起来的时候,许多时光早已静静地流淌过去了。

现在是尚优和恩素,在现代相遇。

现代最为经常提供给异性的相遇机会,是在被这一时代占据主流地位的商业逻辑所决定的工作关系中的相遇,起源于必然的商业动因,有着具体的商业目标。尚优和恩素的相遇就是如此。起先是恩素在等待,她在车站里等着尚优,过了约定的时间,她把头裹在一条大红围巾里睡着了。尚优来的时候,碰碰她,可是她没有醒,尚优只好坐在旁边打电话给她。恩素接听电话,才意识到旁边这个人,迟到的尚优。恩素抱怨尚优迟到,因为等待令人不快而且增加了工作的时间成本。

这一次工作内容是录音师尚优和电台主持人恩素去录制竹林里的自然之声。恩素要采访居住在竹林里的人,为她的听众了解居住在自然中的感受。尚优只是做技术工作。他们的区别很快就出现了,尚优容易看见和抓住的东西,恩素要通过问和答才能够达到。夜里,尚优起来录下了庙堂屋檐上的钟在风中发出的声响,那是在万籁俱寂中意境幽深的钟声。早上恩素起来看见这一幕,不是听见而是看见声音的余韵――是不是这一幕打动了她呢?尚优更敏感,他还没有丧失对于自然直接的感受能力,他对人也更敏感。恩素将要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是替代那些早已失去了对自然的感受能力的听众们,寻觅要消费的自然因素。她将会做得很好,因为这一次和她合作的尚优,仿佛和自然有不曾断裂的亲密联系,能够对自然本能地发生反应。

也许那些和爱情似是而非的亲密关系也经过尚优的敏感而被唤起。后来一次,一同外出工作后,尚优送恩素,恩素在自己住的楼前问他,要不要上去吃即时面?尚优被允许进入恩素的私人空间,那是一间小小的公寓,格式化的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基本的单元,透过尚优的眼睛,看见她有一只舒服的沙发,那种可以坐在上面发呆的沙发。公寓里自然还配置了方便的煤气炉和冰箱,可是他们只有即时面吃。是什么把生活中的要素清空得只剩下即时面了呢?是恩素所生活的现代吗?还是她已经一脚踏入的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呢?

注定了尚优不能够和恩素在一起的原因其实很早就这样露出端倪了。即使很少说话,尚优也比恩素所存身的现代生活丰富了太多,那些源自传统还没有被尚优一一放下的内容。恩素承担不了这样的丰富,正如最终尚优也要对恩素的单调感到不耐,为他的情感和理性之间的矛盾感到为难。

他们终于开始看起来像是恋爱了,恩素问过尚优要不要留下过夜之后第二天早上,尚优裹着被子从恩素的小床上跌落下来――是他一个人醒过来,恩素睡在客厅的地板上。

也有过那样的美好时刻,尚优喝醉了,情不自禁就要去找恩素。朋友送他去恩素住的很远的地方,看见恩素正在路上漫步,好像就是在等待他,而他真的来了。她说,他喝醉的样子都那么迷人。可是,这样瞬间就被完全交付出的迷恋,不能持续。很快,他们就要进入关系断裂的时期。

无疾而终的爱情并不是因为缺乏继续的意愿。尚优为即时面增加了泡菜,尚优说泡菜是他爸爸做的,他问恩素会不会做。恩素回答当然会。后来话题延伸到尚优想要带恩素回家,他有点腼腆地告诉恩素,家里人希望看见她,希望自己在奶奶去世之前成家。这些家人的愿望对恩素来说未免过于沉重,现代的人们怎么还能够替他人承担期待呢?于是恩素说,你以为我真会做泡菜吗,我不会的。尚优还以为恩素仅仅是为这个担忧呢,好温柔地告诉她,他会做给她。恩素不置可否。

即时面终究还是令尚优厌烦了,也许是即时面所意味的单调。下一次送恩素回家,恩素要尚优去给她煮即时面,那种令人不快的命令口气触发了尚优的不满,他反驳然后离开。对于恩素,这也许是飞快成为例行关系后的理所当然,却伤及了尚优的敏感。

恩素的工作又为她提供了新的相识的人,一个音乐家。也许恩素不喜欢他,也许喜欢,是恩素的暧昧态度使得音乐家的面目不很清楚,看不出她和他抵达了哪一步,也不能得知她希望和他抵达哪一步。可是他和尚优还是有所不同的,当恩素坐在尚优的车里要求尚优加快速度,尚优说,已经足够快了;这一次,她坐在音乐家的车里,她再次要求加快速度,音乐家就加速前进。一时的痛快有什么关系呢,尚优终究还是在约束当中。恩素不肯对人承认尚优是她的男友,或许因为他们的工作关系,或许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现代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商业逻辑提供了异性之间无数的相遇和合作,但绝不鼓励这些于商业目标进展过程中派生的关系按照个人需要而展开。制约才是主要的管理手段,将情感和工作分开,拒斥感性因素对理性程序的影响。恩素和尚优也很明白,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如果为人所知,尚优将要失去工作。尚优并不在意这一点,遗憾的是恩素不了解,对于尚优,她的分量超出了算计的范围;她也不能了解,不斤斤计较在一个已然量化的社会形态当中是何等难得和可贵。

恩素总是和人在自动咖啡机面前相遇。她和他们喝咖啡机里出来的速溶咖啡,也短短地聊聊天――包括那些是否继续和结束的严重话题,也都被压缩在这些片断的时间里。是咖啡机把时间的片断性呈现出来,并且按照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长度加以熟练的处理。借助对这一简单信息的利用,恩素娴熟地展开和折叠她和他们的关系。她向尚优和音乐家提同样的问题:知不知道灭火器的用法?这个印刷在咖啡机上的说明,把同一情境下进行的尚优和她关于感受的谈话以及音乐家和她的谈话,都裂解得断断续续。这个现代器械的使用说明还将插入下一次类似的对答,继续建立和损毁人们之间的关系。

好像是一条传统在逐渐断裂的人脉,从奶奶,唱阿里郎的老爷爷,经过尚优到恩素。尚优和恩素的情缘就此注定了是要相互错过。他们有着很多的不同:一个人的恩素实践着后现代的生活状态,离过婚,独居,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尚优还生活在前现代的家庭模式中,和奶奶、爸爸和姑姑住在一起,被期待着尽快成家。他们居住的环境也大不相同,。优一家住在传统的韩式小院落里,人们盘腿坐在地板上,推开窗户,就可以看见院子里雨珠滴落。院子里堆放着泡菜罐子,走进院子要经过一条窄窄的巷子。恩素一个人居住的现代的小公寓,有一张很舒适的西式沙发。她的床很窄,因为她独居;可是床上并列了两个枕头,似乎又透露了一点模棱两可的渴望。现代的公寓和自然已经相当隔离,只是还可以趴在阳台上,伸出头去感受自然。影片里有一个特写镜头:尚优离开以后回头张望,看见恩素在阳台上望着他。

许多东西都已经不相同了,尽管相似的事情还在不停地发生。当尚优跟踪恩素,看见她去找音乐家时,他表现了他的气愤,用钥匙将恩素的车划伤。可是,即使恩素像他所想象那样已经变心了,此刻他也不能够指责她的错误,他只能够问她是否爱过他,因为结束现代的情缘已经无需对错的价值判断了。几乎与此同时,姑姑还在大声对奶奶说,又不是你的错。老一代的价值观只能规约老一代的人们。为了守护着她的梦境,奶奶也不能理睬对错的逻辑,她不能看见爷爷外遇的女人,即使这女人专程来找她。仿佛她不看见她,她就不存在,而她那新郎,就不过是暂时的出门,她还可以到车站去把他等候回来。

现代人就不再等待了。那是多么不确定的事情,何况,现代人凭藉什么来等待呢。尚优和恩素终于分开了,有一天,春天里的某一天,恩素弄伤了手指,她看看流血的指头,把手举起来摇啊摇――她突然想起这个方法是某一天尚优教她的。她打电话给尚优――这是现代社会的优势,她可以很容易就找到他,只要不想错失,人们就不会因为技术原因相互错失。他们再次坐在一起,她还带来一盆小小的植物,说要送给奶奶。她问尚优今天是否可以陪她,问话里好像藏着在春天里可以期盼的情感。尚优却摇头,他把植物递还给恩素。那意味深长的伤感不知道能否叫恩素明白奶奶已经不在了。

从前尚优许多次恳请恩素和他在一起,恩素都拒绝了。现在尚优拒绝了恩素,看着她远去飘然的背影。或许,尚优也了解他们的不一样。他负载着那么传统的温柔情怀,难以步调一致像她一样轻松地去爱她。

最后尚优就会明白,他和他所遇见的人们构成人脉,传统断裂就发生在其中。那些断裂将使他不堪承受,也是那些裂隙隔开了他和恩素;他就是断裂的那一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